导航栏

控制风险水平(控制风险水平的大小受到内控设计风险和什么的制约)

2024-07-14

控制风险水平的大小受到内控设计风险和什么

内控运行风险的制约。控制风险水平的大小是根据风险的条件来决定的,主要是受到内控设计风险和内控运行风险的条件制约。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

高校内部控制风险客观普遍地存在于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它受到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的影响。当内控制度五大要素对内部控制起到积极作用时,产生内部控制风险的可能性就小,反之,就会越大。

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来自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等方面的外部风险和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体业务风险等。有效控制风险原则指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密切关注实施主体使命、具体目标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措施,使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忍受的合理水平。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内部监督。

什么是较低的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法

较低的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法是指审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同时采用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的方法,又叫“综合性策略”。这种审计策略要在一定程度上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所以对控制风险的评估总是低于“最高”水平。

初步审计策略的两种极端方法是主要证实法和较低的控制风险水平法。主要证实法是指审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较低的控制风险水平法是指审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同时采用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

在审计策略的两个极端中,主要的区分在于主要证实法和较低的控制风险水平法。主要证实法是一种较为激进的方法,它假设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因此将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设定为最高。

风险因素分析法是指对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从而确定风险发生概率大小的风险评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调查风险源→识别风险转化条件→确定转化条件是否具备→估计风险发生的后果→风险评价。

风险率等于风险发生的频率乘以风险发生的平均损失,风险损失包括无形损失,无形损失可以按一定标准折换或按金额进行计算。风险安全指标则是在大量经验积累及统计运算的基础上,考虑到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情况、法律因素以及人们的心理因素等确定的普遍能够接受的最低风险率。

如何理解控制风险水平与控制测试获取审计证据数量的关系?

1、因此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低,相应需要的审计证据就越多。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高,获取的证据相对较少,达到一个极限的话,控制风险水平非常的高,高到注册会计师无法去信赖这个控制的时候,那么就不会实施控制测试了。

2、首先,从公式上来看,控制风险越低,检查风险越大;然后,从实际的工作中来看,企业的内控好,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就小,如果想查出差错和问题,就需要比其它内控差的企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如果企业的控制风险小,整体的审计风险也会小,是有利于审计的。

3、初步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越低,注册会计师就应获取越多的关于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的证据。其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实施控制测试是确定信赖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不准备信赖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便可不实施控制测试。第二层含义说明了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结果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4、【答案】:A 如果注册会计师评估的控制风险越低,则应当通过实施更多的控制测试,获取更多审计证据来证明控制运行是否有效,从而减少实质性程序,即初步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与通过控制测试所需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是反向关系,选项A错误。

5、审计风险 当固有风险水平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对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应扩大,即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应越多,反之亦然;当控制风险水平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同样需要收集数量较多的审计证据。这两个风险要素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审计项目的性质。2)内部控制性质和强弱。3)业务经营性质。

6、众所周知:当固有风险水平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对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应扩大,即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应越多,反之亦然;当控制风险水平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同样需要收集数量较多的审计证据。因此可以看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水平与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是同向变动关系。

简述如何理解评价内部控制的风险水平

1、企业内部控制的另一种思路和方法不是从控制到风险,而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内部控制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到内部控制。

2、风险评估评价 企业组织开展风险评估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关风险评估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所列主要风险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进行认定和评价。

3、这种事后的评价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滞后的方法,而不是“未雨绸缪”预防式的方法,这些方法无法根据企业目标考察风险,也未能根据风险安排相应的措施以控制风险,因此,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

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的高低,是指审计风险还是重大错报风险?

1、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并不是审计风险或重大错报风险。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 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一)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

3、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师在审计前就已经存在的风险,这不是由审计师能够控制的,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风险评估。